談教育/ 從智力、創造力和智慧看臺灣教育,Why not be WILD?

在開始進入正題前,我想先定義這三個名詞。

智力指的是IQ,也就是一個人腦袋中所裝的知識吸收量;創造力指的是生產能力,也就是一個人產量;至於智慧指的則是想法,也就是一個人的思考力。

打個比方,智力就像是一個機器的原料,創造力是機器的產物,而智慧則是機器構造本身。

由此看來,三者具有緊密的鏈結關係,有好的原料、機器及產出口,才能製造出好的產物,因此智力、創造力和智慧都相當重要

論三者,我認為就臺灣當今人才現況來說,創造力最為缺乏。

臺灣的教育體制著重於人才的基礎發展,強化智力的奠基,卻忘了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我認為,創造力是一種實踐,將能力與夢想透過實際行動發揮生成結果。而根據詹志禹教授在《科學人雜誌》發表的文章〈人類的創造力 從何而來?〉,創造力的特色有三:「一、從思考歷程來看,創造力仰賴擴散性思考而非聚斂性思考。二、創造性產物必須具有『新穎』和『價值』兩大類條件。三、人人都具有創造力,只是程度不同、領域不同。

為什麼創造力這麼重要?我認為臺灣人普遍受過完善的教育,具備豐厚的知識,但缺乏創造力,選擇跟隨規範前行,思考受權力侷限,產物單調、缺乏價值。

臺南藝術學院校長漢寶德認為,我們是最具有創造力文化本質的民族,但也是最會扼殺創造力的民族。「這是民族的悲劇!」他進一步分析,「一個社會中的創造力不能呈現出來,怎可能有競爭力呢?」施振榮先生曾在報上發表了一篇長文,對國家競爭力之低落加以剖析,其中提到內在的摩擦力將國力抵銷,此處的內在摩擦力指的便是臺灣的創造力。                           

臺灣人並非沒有創造力,而是「不敢」有創造力!

從課堂經驗便可明白,當老師提問時,學生多半不敢發言,大家都膽怯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創造力往往是透過支持性環境互動下所激發的,由此亦可看出臺灣人的妄自菲薄,總認為自己的想法並不重要,把無數的機會交付別人。此外,人們寧可享受無數的小確幸,而不願嘗試新事物,從無法提起勇氣踏出新的一步 

我常想,為什麼韓國日本的演藝文化總能掀起一股風潮,吸引大票粉絲消費?為什麼衣飾風格有韓系、日系,就是沒有「臺系」?妝容有韓風、日風,就是沒有「臺風」?

我認為臺灣人積弱的創造力亦肇因於人們慣於盲從,大家總是一股熱的搶購、一股瘋的仿效,臺灣人不懂得營造個人風格,總擔心跟別人不一樣,總擔心自己的打扮、行止不符合規範(標準答案)。

文裡,口語「超棒(wild)」原意為「古怪」的意思,所以讓自己保有古靈精怪的一面吧!

「發揮創意的重要條件是強烈的個人主義,獨立思考與行動的能力,」知名表演藝術家賴聲川說,沒有了自己的觀點,就沒有了原創性。

我們總期許自己追求完美,但事實上我們所缺乏的不過是自信及一點不一樣!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錄取中學教甄/ 征戰考場篇 PART3. 三折頁 自傳

真心話篇/ 要不要讀政大? 校系優劣勢比較

錄取中學教甄/ 征戰考場篇 PART1.筆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