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 聽我,看我,告訴我:邂逅聾啞,走出黑暗 ( Marie Heurtin)




這是一部劇情沉重的影片,影片中瑪莉自幼聾啞且失明,無法跟家人溝通,長大後變得野蠻暴力,家人只好把她送到專門照顧聾啞女孩的修道院。院長認為,修女們沒有經驗照顧如此重殘的瑪莉,只好拒絕。不過院內的瑪格麗特修女強烈感受到瑪莉內心深處的孤寂,決定領她走出黑暗,釋放被禁錮的靈魂,進而擁抱這個世界。

電影裡的三顆教育鑽石

《聽我,看我,告訴我》讓我想到2000年由迪士尼製作的電影《海倫凱勒》(The Miracle Worker)。無論是瑪莉或是海倫都是從小因病而聾、啞、盲,與外界隔離,幸運的是他們遇到了耐心且偉大的老師瑪格麗特及蘇麗文,利用教育的力量扭轉他們的人生。

因為看不到,瑪莉不曉得自己渾身髒污,拒絕洗澡、梳頭,所有必須仰賴他人協助的事情,她一概拒絕。細心觀察瑪莉的一舉一動,有心幫助她的修女瑪格麗特,逐步與她建立互信關係,讓她慢慢卸下心防。同樣地,海倫凱勒一開始也是拒蘇麗文於門外,然而蘇麗文的耐心陪伴與不屈不撓,最後總算融化海倫的心。

兩部電影中,偉大的老師們都展現出無私的愛,透過智慧運用不同的方式,試圖與被禁錮黑暗世界中的孩子們溝通。這是我在電影中看見了第一顆教育鑽石──教育人類學,所構築出的無私奉獻的教育圖像。

瑪格麗特無私的奉獻,挽救了一個眾人唾棄的生命,讓她的身體不再被繩索綑綁,心靈不再被枷鎖禁錮。在她逝去後,她無私的愛透過瑪莉繼續傳遞下去,成年後的瑪莉也一直待在修道院幫助和她一樣聾啞的人,直到生命終了。

相同地,海倫凱勒因蘇麗文的幫助展開了全新的人生,不但能用手語與外界溝通,更學會了閱讀和發音,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哈佛大學的學業,更成爲掌握英語、法語、德語、拉丁語和希臘語的作家和教育家。蘇麗文的愛激使海倫一生致力於協助殘障人士的事業,四處募捐並改善殘疾人士的生活環境和受教權。無論是瑪格麗特,抑或是蘇麗文,都應證了教育第二顆鑽石──教育倫理學,兩位教師的愛不但成功點亮了彼此的學生,更照亮了後代千古,奉獻的精神永垂不朽。

相關圖片

電影中最令人難以忘懷的一幕,是在煦陽下瑪格麗特帶領著瑪莉用觸覺及嗅覺感受大自然中的一幕一景。

在《海倫凱勒》中也有同樣的畫面,蘇麗文帶著海倫到郊外感受大地的脈動,就在海倫摸到水井裡的水那瞬間,她突然明白原來蘇麗文一直不斷在她手中比劃的就是所謂的語言。

教育的場域其實是相當重要的,卻也是教師們最常忽視的一塊。好的環境能製造更多讓學生與知識「邂逅」的機會,而大自然生活其實就是最好的環境!

Buber曾說過:「所有真實的生活都是邂逅(Alles wirkliche Leben ist Begegnung)。」(Bollnow, 198489

教師應善用生活的每一刻。瑪格麗特與蘇麗文所作恰恰體現了教育的第三顆鑽石──教育美學,透過「邂逅」將學生帶入知識的殿堂。


從電影中學到的教育一課

從電影中,我體悟到教師同理心的重要性,若要理解學生,應先與孩子們站在同一視角。

瑪莉既看不見也聽不著,長期待在無聲無色的世界,她不懂得與外界溝通,社會也不知道也如何與她互動,若非瑪格麗特的同理心,瑪莉恐怕將永遠活在黑暗的世界。

瑪格麗特為了理解瑪莉,她學著曚上眼睛、塞住耳塞,從而體悟到瑪莉的處境,也因此她能運用不同的方式與瑪莉溝通,最後達到好的互動效果。

或許我們未來不一定會投身於特殊教育,但卻很有機會遇到身心受挫、被困阻在社會之外的學生,我們必須和瑪格麗特一樣,投注耐心、愛心與慧心,引導他們走出黑暗,進入光明的知識殿堂。

相關圖片

   

l   參考引註資料

馮朝霖(2006),謙卑、敢行與參化-教育美學在全人另類學校的開顯,收於李崇建,《移動的學校:體制外的學習天空》,台北:寶瓶文化。

溫小平(2014)。愛能跨越一切阻礙─電影《聽我,看我,告訴我》教我們學會付出愛。基督教論壇報,2014-12-29

Bollnow, O. F.1959/1984):Existenzphilosophie und Pädagogik  Versuch über

unstetige formen der Erziehung, Stuttgart, Berlin, Köln, MainzKohlhammer.

6.Auflage.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錄取中學教甄/ 征戰考場篇 PART3. 三折頁 自傳

真心話篇/ 要不要讀政大? 校系優劣勢比較

錄取中學教甄/ 征戰考場篇 PART1.筆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