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楊守愚赤土與鮮血 日治百姓的悲劇生活
*這篇是大學修臺灣文學史的期末報告XD
(↑這本真的超懷舊的,打開來有種穿越到日治時期的感覺)
書名/ 臺灣新文學雜誌
作者/ 楊守愚
篇名/ 赤土與鮮血
收錄於《臺灣新文學雜誌》創刊號,楊守愚的作品〈赤土與鮮血〉刻劃了殖民體制下人民困苦的生活,以及傳統社會中受扭曲的婚姻價值觀。
一、平凡人與單身母親
長相平庸、以打零工維生的男主角阿昆,象徵著時代下的小人物──一個生與死都無人關心在意,存與活都於社會毫不相干的悲劇庶民。
阿昆的平鼻子暗示著個性的軟弱。當阿科嬸招他作婿,娶她那口吃且弱智的癡肥女兒時,他雖猶疑,但輕易被說服了。伐木被逮後,阿昆發現自己陷入阿科嬸所設的一場騙局,入贅以來竟沒有名份,反而被登記為養子,這是何等羞辱!然而阿昆卻未在第一時間與阿科嬸理論清楚,反而很「阿Q」地以為「丈母娘慢慢兒是會把戶籍變更過來的」(楊守愚,1936)。直到兩年後妻子肚子都大了,阿昆才知道自己是徹徹底底被阿科嬸耍了。
雖然個性軟弱,然而阿昆是有自尊的。儘管稱不上胸懷大志,但阿昆腳踏實地,不偷、不搶、不劫,勤奮工作──這也是阿科嬸擇他作婿的原因。有了家室以後,「阿昆也就越發認真掙錢咯」(楊守愚,1936),他肩挑生活重擔,一心為家庭著想:「真是不比從前咯。從前,自己一個人儘可以鬼混著!自己不賺錢,苦,也是自己一個人去受。現在,不同啦。自己雖然可以餓一下,但是,還有丈母娘和妻子──」(楊守愚,1936)阿昆的個性是多麼地質樸與善良!在得了肺癆病時,借住友人家的阿昆也一心想著,別讓家境清寒的朋友無法負擔自己的醫藥費,最後選擇忍辱回到阿科嬸家,待身體稍康復後,阿昆又立馬上工,只希望能趕快掙錢貼補家計。
作者楊守愚正是藉由這樣一位庸俗、誠實憨厚──彷若你我般的平凡人,來反映日治時期人民貧困生活的「普遍性」。他試圖呈現的是,在警察、地主、富人、小市民、佃農及無產大眾所形成的「支配」與「被支配」的殖民社會結構,以及「獨占資本」和「以榨取為主要發展」的殖民資本主義下,加上碰到不景氣和長期失業,一般民眾的生活便愈發困苦,人性和價值觀也就日益墮落、荒廢。(崔末順,2013)
或許也正因如此,阿科嬸才會如此多謀狡詐,成為一個「為了滿足自己生活,虐待入婿女婿的丈母娘」(崔末順,2013)。不過,讀者若懷有「歷史的同情」來看待阿科嬸,便會發現身為一個女人家又帶著無法自理的女兒,阿科嬸必須擁有手腕在社會上打滾,此無非是為了女兒的後半生著想(徐舒怡,2010)。
這是一場窮困、落後時代下必然的悲劇,一個平凡人與單身母親向彼此尋求依靠,而建立了「為求共生存而無愛」的扭曲婚姻。這樣的婚姻觀在龍瑛宗作品〈植有木瓜樹的小鎮〉中也可以看到,陳有三的好友洪天送在母親的安排下娶了富商的三女兒,他說:「反正我們是無法戀愛結婚的。既然這樣,最好是結婚能賺錢。並且帶陪嫁錢的不是常有的……」現實的壓迫讓婚姻不是愛的見證,而是生存的法則,也因此逼迫人民有了「打算盤的結婚觀」(龍瑛宗,1997)。這是因貧窮而引發的顛倒價值觀,是來自殖民地社會的不合理結構。(崔末順,2013)
二、赤土
那麼作者為什麼將題目定為「『赤土』與鮮血」?
首先,根據臺灣的天氣與氣候,濕潤多雨,導致腐植質儲存不易,僅留下較重的氧化鐵,富含氧化鐵的土壤呈現紅棕色,也就是「赤土」。
其次,主幹意象「紅色」貫穿整篇小說,阿昆患肺癆病時的喀血、掘赤土、被土崩壓出白色腦漿和鮮血,以及最後一幕西沉的夕陽哀憐、憑弔似的照著一片赤土與鮮血。「紅」,是一種生命的顏色、慾望的顏色和死亡的顏色,它統一了生與死、精神與慾望、回憶的虛無與實在、超驗與經驗(徐芳、李其綱,2010)。阿昆的生命被「紅」牽絆著,他用「紅」換取丈母娘和社會的認可,而「紅」卻也帶走了阿昆的生命,在最終以最平靜的方式轟轟烈烈地為阿昆哀輓。
除此之外,「赤土」亦象徵阿昆被整個社會體制所枷鎖,赤,古稱褚色,是古代囚衣的顏色;土,大地,象徵著臺灣當時的整個社會環境。工人阿昆掘土賺錢,被崩落的沙土壓死,卻只是草草埋葬而無任何賠償,但謀生困難,卻不得不接受這種工資與待遇,並默默承受。工人出賣勞力,卻不見得換來三餐溫飽,他們被帝國殖民資本主義枷鎖著,受資本霸權凌虐著,最後彷若一根受蹂躪的雜草,枯萎在荒野上,沒有人會為其嘆息。
三、阿昆之死
作者早已暗示,阿昆是要被山崩壓死的。
昆,崑之山崩也。
「那赤色的土,就像山靈猙獰的臉孔,無量數白的石子,更恍惚是噬人底兇牙。時或嘓咯地幾聲怪響,還要叫人膽戰起來。」(楊守愚,1936)這段文字,更有著預示的作用。
阿昆的死,先是引來一群瞧熱鬧的聚集議論,接著來了警部、公醫詢問幾句,最後「瞧熱鬧的人也像再也期待不到新花樣看似的,漸漸散開回去」,只留下「死者的妻,那個白癡的女人,同樣狹著眼睛、抖身子,無韻律地在啞啞哭著」(楊守愚,1936)。作者以簡筆速速帶過阿昆的死,雖簡卻不略,反而勾勒出十分完整的畫面。視覺畫面以蒼慌的場面和人來人往,呈現出死亡的措手不及。聲音表現則從人民的議論紛紛到公醫的診斷、警部的交叉詢問,最後人煙散去,四周一片死寂,唯有妻子的哭號聲。真是一幅淒涼無比的場景,且是如此的諷刺。
阿昆的死反應出日治時期農工的走投無路,當時失業洪潮全面撲向臺灣,使得原受日本殖民的困苦生活,更顯艱難。經濟不景氣反應在作品中,楊守愚真實的道出底層人民面臨不景氣時的辛酸與憂慮,不景氣的困窘出現在各階層,然而對於本身已無恆產的臺灣人民來說,連溫飽都是種奢求(徐舒怡,2010)。在臺灣文藝聯盟的成立宣言中,也反映了知識分子對於當時社會政經情況的不滿:
自從一九三 O 年以來席捲了整個世界的經濟恐慌,是一日比一日地深刻下去…看,失工的洪水,是比較從前來得厲害,大眾的生活,是墜在困窮的深淵底下;就是世界資本主義圈的一角的咱們臺灣,也已經是受著莫大的波及了…。 (賴明宏,1934)
除了楊守愚以外,同時代的文學作家在作品中多呈現當時失業的情形,描繪工人被資本家壓榨,或是農人在經濟蕭條下失去土地,走投無路,生活困苦等心酸。此類創作皆是在險惡大環境的壓迫下,所留下的永久瘡疤。
張恆豪(1991)在〈無產者的輓歌——楊守愚集序〉中,認為楊守愚的創作受同世代作家賴和影響,他分析其作品:「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傾向,題材呈現出繁複的多樣性,所關注的主題,有日本警察的殘暴,蔗糖會社的剝削,統治者和地主階級的勾結,封建制度下女性的呻吟,這些黑暗面和掙扎面,與新文學運動的反抗反封建的精神是相一致的,它道盡一個苦難時代的悲情與希望。」
〈赤土與鮮血〉彷若日治時期臺灣農工的生活縮影,藉著平凡而善良的阿昆為軸,呈現底層社會受迫下的扭曲婚姻觀,以及收穫與付出的不對等辛酸。阿昆這段沉鬱受抑的人生其實正是殖民體制下平民百姓的共同悲歌啊!
參考資料
池田敏雄、莊楊林編(1980)。臺灣新文學雜誌叢刊。臺北:東方出版社。
計璧瑞(2014)。被殖民者的精神印記:殖民時期臺灣新文學論。秀威出版。
徐舒怡(2010)。楊守愚的文學世界。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徐芳、李其綱(2010)。小說與詩歌的藝術智慧。秀威出版。
許俊雅(1994)。楊守愚小說的風貌及其相關問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許俊雅(1994 )。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許俊雅編(1996 )。楊守愚詩集。臺北市:師大書苑,頁 91-95。
張恆豪(1991)。無產者的輓歌——楊守愚集序。楊守愚集。臺北:前衛。
陳芳明(1998)。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臺北:麥田。
陳芳明(2011)。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2011。
賴明宏(1934)。臺灣文藝聯盟創立的斷片回憶。臺北文物,3卷3期,頁 60。
崔末順(2013)。海島與半島:日據臺韓文學比較。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楊守愚(1936)。赤土與鮮血。臺灣新文學,創刊號。
龍瑛宗(1997)。植有木瓜樹的小鎮。遠景出版。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