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殘酷裡的溫柔 胡賽尼三部曲:追風箏的孩子、燦爛千陽、遠山的回音

還記得十年前(2007),《追風箏的孩子》改編電影上映時,有好一陣子書店裡的架上全是《追風箏的孩子》,一向反骨的我翻了翻書皮,心想:啊不就是個講戰火下可憐人的故事嗎?有啥好看的?看了徒增傷心。

十年後,在圖書館裡不經意的看到《追風箏的孩子》破舊的書皮,腦海裡浮現高中朋友在一次放學路上曾大力向我推薦這本好書:「我永遠記得書中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

沒想到這麼個一看就沉浸下去,馬上看完《追風箏的孩子》後,就立馬借了《燦爛千陽》。兩本書在我心中掀起的波漪,至今未平。

看完後,除了直接頒發《追風箏的孩子》「年度最佳好書」之外,更常覺得自己生活在無戰火波及、衣食無缺的環境下實在很幸福。

    

胡賽尼三部曲

《追風箏的孩子》、《燦爛千陽》、《遠山的回音》三本書的故事背景皆設定在戰火下的阿富汗,然而三本的故事主體略為不同。

「追風箏的孩子」的圖片搜尋結果 「燦爛千陽」的圖片搜尋結果 「遠山的回音」的圖片搜尋結果

 

《追風箏的孩子》是以第一人稱敘事,主角是富家少爺與僕人;《燦爛千陽》以第三人稱敘事,主角是兩位女子;《遠山的回音》同樣以第三人稱敘事,較獨特的地方在於書中有九個看似不相關的小故事,最後每個故事卻串聯在一起。(這讓我想到印度名作家維卡斯.史瓦盧普的《六個嫌疑犯》也是運用同樣的寫作手法)

為了不爆雷,影響你們的閱讀樂趣,暫且不談書的大意,這些你們大可上網去看。

不過我得先提醒,《追風箏的孩子》超級賺人熱淚,哭點很多,已經不是用一包衛生紙能解決的等級了,最好備妥幾條吸水毛巾(還記得讀到最大的哭點時,我在回新竹的巴士上瘋狂流淚XD)。

《燦爛千陽》取了個這麼陽光的書名,真是太騙了,內容根本超級讓人心痛,痛點很多,對於特別關注女性議題的人應該會氣到想撕書吧!

《遠山的回音》則是本奇幻又溫暖的書,雖然也有幾處哭點和痛點,但是大吃一驚的感覺遠勝過一切,準備好踏上驚奇之旅了嗎?

  

 

為你,千千萬萬遍。 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愛的溫暖力量

雖然我實在不想那麼陳腐,用市面上許多書都在談之超級氾濫的「愛」作為開頭,然而在卡勒德的書中,「愛」是核心概念,作者也花了不少筆墨描繪與建構,無論是友情之愛、愛情之愛、親情之愛,都有著偉大的力量(力量強大到穿越書皮直擊我的左右心房)。

不同於我看過的許多同樣以「愛」為核心的無聊書,卡勒德的筆墨毫不做作,他是透過一段又一段的故事,寫出人內心裡最純善、溫暖的一面,即使面臨著戰火下的苦難,卻勇於犧牲奉獻,這是多麼地無私而偉大。

《追風箏的孩子》裡富家少爺與哈札拉僕人、《燦爛千陽》的元配瑪黎安與小妾萊拉、《遠山的回音》中哥哥阿布杜拉和妹妹帕麗,每段感情都是如此的深厚,令人動容。

這些故事能如此打動人心,或許是因為我們都活在一個和平又文明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反而顯得不那麼重要,更重要的是人造的虛名,功名、利益、財富、社會地位等,因此往往忘記去愛與被愛(我常覺得身邊很多人正被愛著,卻是那麼地厭世)。

然而在殘酷的戰火下,當每個人都顯得如此無助,如此徬徨,愛便成為世界上最可貴的一件事了,而這也是書中的角色們最彌足珍貴之處。

 

   

戰火的暴戾

三書都建構在阿富汗一段殘酷的歷史裡,從1978年蘇聯以「阿富汗人民民主共和國」為魁儡政府佔據阿富汗,1979-1989年阿、蘇十年戰爭,後來美國扶植的聖戰組織崛起,建立了無能的伊斯蘭共和國,只執政四年(1992-1996)。

這段期間,有錢的收收行李逃往他鄉,窮困的只能坐等炸彈來襲。這時候你心想,啊不就有錢的好棒棒?

錯!逃到國外可不是這麼簡單的,不然你以為「難民」是怎麼來的?現在所看到的BBC、CNN新聞上那些落魄難民過去可都是中產階級以上的呢!

若想知道逃難是多麼地驚心動魄,可以看看《追風箏的孩子》,作者相當詳細地敘述富少爺阿米爾跟爸爸的逃難過程──這時候,你就明白,戰爭是多麼殘酷,把每個人的過去、身分地位全部重新洗牌一次!

1996年塔利班掌權,人民一度以為一切將終歸平靜,更認為聖戰組織是多麼地偉大,列隊鼓掌歡迎,沒想到迎來的卻是更龐大的苦難。塔利班下的第一道命令:

  • 所有國民必須每日禮拜五次。如果在禮拜時間做其它的事,處鞭刑。
  • 所有男人必須蓄鬍鬚。長度至少達頷下一個拳頭的長度。未遵守者處鞭刑。
  • 禁止玩牌、下棋、賭博、放風箏。禁止寫作、看電影、畫圖。
  • 女性必須隨時待在屋內,不可漫無目的在街頭遊盪。出門時必須由男性親人陪同。如果單獨上街被發現,將遭鞭打,並押送回家。
  • 女性任何情況下都不得露出面容。外出者必須罩上布卡。若不遵從,將遭嚴厲鞭刑。
  • 女人禁止上學。所有女子學校立即關閉。
  • 禁止女人工作。

上述是摘自《燦爛千陽》,而在《追風箏的孩子》裡也可以看到各種私刑、穆拉(伊斯蘭教講學的教士)的濫權,殘暴且多的可怕,民生凋敝,孤兒院一間間的成立,裡面受苦受難的孩子簡直數不清,有的甚至被送去給變態穆拉胡搞瞎搞,你問院長怎麼可以?C'mon, 那些握有大權的穆拉是會吃人的!院長已經是泥菩薩過江啦。

總而言之,在三本書中你會看到各種苦難,各種我們這些幸福人士想像不到的。 

如果問我,為何要看這些傷痛故事來讓自己不開心?我會告訴你,就是要看這些故事,才會知道自己是多麼地幸福,才會知道要珍惜。

 

關於作者

接下來,我想特別介紹卡勒德.胡賽尼,因為書中實在有太多幕讓我直接聯想到他本人。

「khaled hosseini」的圖片搜尋結果 

 

出生於阿富汗喀布爾市,卡勒德·胡賽尼(خالد حسینی, Khaled Hosseini)是一位美國醫師,2003年因成名作《追風箏的孩子》轉行為職業作家。

出生家世良好,父親是外交官,母親則是喀布爾女子學校的教師。由於蘇聯入侵阿富汗,父親決定向美國申請政治庇護,舉家移民到美國加州的聖荷西。卡勒德高中畢業後,就讀醫學系並取得醫學學位。

在發表《追風箏的孩子》後,榮獲聯合國首屆人道主義獎,並擔任美國駐聯合國難民總署親善特使,並設立卡勒德胡賽尼基金會在阿富汗提供人道援助。

那麼,書中有那些地方讓我覺得是作者本身的經驗呢?

  1. 《追風箏的孩子》主人翁阿米爾(Amir)出生家世良好,在蘇聯入侵後得以跟著父親逃往美國,並在那就讀高中成績優秀,熱愛文學的他最後成為職業作家,作品寫的是關於阿富汗的故事,而後更成為美國暢銷小說。→卡勒德同樣是家境富裕,在蘇聯政權入侵後逃往美國,高中成績優秀,雖然後來讀的是醫學(他當時可能很想讀文學吧),但最後也因為撰寫阿富汗的故事──《追風箏的孩子》一書,成為了暢銷小說家!
  2. 《追風箏的孩子》主人翁阿米爾的好友兼僕人哈山是哈扎拉族的,書中有諸多關於兩人深厚的友誼故事。→卡勒德在一次受訪時表示,自己在阿富汗得童年時期,確實有位感情深厚的哈扎拉朋友。
  3. 《燦爛千陽》的女主角萊拉就讀的是喀布爾女子學校,其父亦是名中學老師,書中也有多次描繪戰火前後的女子學校狀況。→卡勒德母親是喀布爾女子學校的教師,也難怪在《燦爛千陽》中有這麼多關於學校的描繪。
  4. 《遠山的回音》有許多關於手術和醫院的情節。→卡勒德曾就讀醫學系,並行醫十年。
  5. 另外,讓我聯想到是卡勒德個人經驗的改筆之處,還有《追風箏的孩子》阿米爾與父親偷渡逃難的故事、在美國的愛情故事、成年後回到阿富汗看見殘破不堪的景象等,這些在書中描繪地非常細節,讓人彷彿身歷其境。而《追風箏的孩子》與《燦爛千陽》皆花了不少筆墨描述缺乏父愛的童年回憶(阿米爾、瑪黎安),不僅讓我懷疑作者過去是否曾遭遇到一段缺乏父愛、盼望父愛的童年。

「khaled hosseini」的圖片搜尋結果

當然還有關於哈山被abuse的部分、阿米爾對哈山的愧疚之情也是非常細節,同樣令人懷疑作者本人是否曾經目睹過類似的難過事,卻未抽手救援,愧疚感久久無法釋懷呢?

  

 最後,再度獻上《追風箏的孩子》中最愛的一句,每每想起都令人動容:

「khaled hosseini quotes」的圖片搜尋結果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錄取中學教甄/ 征戰考場篇 PART3. 三折頁 自傳

真心話篇/ 要不要讀政大? 校系優劣勢比較

錄取中學教甄/ 征戰考場篇 PART1.筆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