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從黃春明我愛瑪莉 看臺灣民族圖像

 *此篇為大學修臺灣文學史的期末報告,不然怎麼可能閒閒沒事還弄來那麼多參考資料,當時寫得蠻趕的XD


書名/ 兒子的大玩偶

作者/ 黃春明

章節/ 我愛瑪莉

「我愛瑪麗」的圖片搜尋結果


收錄於《兒子的大玩偶》,黃春明的作品〈我愛瑪莉〉透過主角大胃收養雜種洋狗瑪莉,刻劃美援對台灣的衝擊及美國文化對台灣社會的支配,所造成的家庭悲劇。

寄望透過拉近與美國上司衛門夫婦的關係而升官,大胃領養了衛門家的大狼狗瑪莉,不顧家中妻小對於大狼狗的恐懼,一心為著幻想中的美國夢用盡氣力照料瑪莉。殊不知瑪莉不過是隻被衛門家拋棄的雜種狗,更諷刺的是衛門一家離開台灣後便不再回來,大胃的努力可說是徹頭徹尾白費工夫。

一、  美援與崇洋媚外

〈我愛瑪莉〉是一篇反殖民小說,原載於1977年《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正是戰後台灣歷史進入重整與反省的階段。

廣受美援文化的衝擊,台灣社會深受美文化的支配,瀰漫著一片崇洋媚外氣息。若雜種狼狗瑪莉象徵著台灣社會對於美國文化的不切實際幻想,大胃則代表著美援時期人民普遍的崇洋媚外心態。

 

二、叫我大衛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對於角色名的選用。〈我愛瑪莉〉中出現諸多洋名字,除了衛門和露西是美國人外,主角大胃、狗兒瑪莉、兒子漢克用的也是洋名。

主角大胃,其實原本名為陳順德,因為在洋機關工作,便取了個洋名字「大衛(David)」,別人喊他中文名,他會不耐地說:「叫我大衛。」於是朋友便嘲諷身材肥胖的他為「大胃」。

名字是一個人的代表符號,存在的事實。張學謙(2009)〈請問芳名──命名的語言文化教學〉分析,名字並非是單純的指認符號,更是一種自我認同。「大胃」這名字一方面反映了美文化對於台灣社會的紮根,象徵著主角的認同,對美國的「奴性」,二方面更暗示了主角對於美式生活、未來前景的胃口之大(過度想像)

而大胃三位兒子的名字也令人玩味,大兒子祖慰與二兒子進文尚保有華夏風味,但到了小兒子漢克(Hank)卻充滿了洋味。李繼紅(2005)在〈英語名字的文化內涵初探〉中指出,名字代表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殷切期許,正如《聖經》:「名如其人(As his name is, so he is.)。」漢克(Hank)承載的是大胃對兒子的期許。字義上,Hank源自於Henry,象徵著管理者、統治者;字義外,更是大胃對美式文化的嚮往,期許兒子未來能成為徹底的美國人。

 

三、來叫COME,去叫GO

「我愛瑪麗」的圖片搜尋結果

自從領養了瑪莉之後,大胃陷入無限瘋狂。

起初,瑪莉對他來說不過是工具,是升官的捷徑,是美國夢。但漸漸地,瑪莉成了大胃的性命,是不可觸犯的神聖領域。這並非源自於大胃對於瑪莉的情感,而是隨著美國夢的無限遐想與構築,讓大胃被一條無形的繩索緊緊套牢在瑪莉身上。

為追求優質生活,大胃將注意力全放在瑪莉身上,忽略了妻小們的感受。事實上,大胃並非愛狗,而是愛美國,又或者該說,他愛的是優質生活。只不過,大胃將這三者之間緊密鏈結,造成錯誤認知:優質生活等同於美國,美國等同於瑪莉。到最後,大胃自己都成了一條「狗」,被美國的一切呼來喚去。

諷刺的是,企圖追求「優質生活」的大胃卻一再地把家裡搞得一蹋糊塗──瑪莉闖進屋宅中破壞了裝潢、發情的瑪莉與土狗交配、妻小離家,原本擁有一切的大胃,最後卻落得一無所有,只剩下雜亂、空盪的洋房和一條雜種狗。

對台灣土地「愛之深,責之切」的黃春明,毫不留情地對崇洋媚外的台灣知識份子施以「嘲諷式的同情」(余順琪,2008),並對於現代神話與資本主義化的經濟奇蹟進行放膽的批判(陳芳明,2011)

四、            愛我?還是愛狗?

小說中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妻子玉雲的角色。

正如台灣普遍的傳統婦女,玉雲乖巧依順,儘管承受丈夫大胃的專橫傲氣下的精神痛苦,她依舊凡事退讓,認為自己無能弱小,不該介入丈夫的事業及任何決定。

玉雲就像是大胃的玩偶,被操控與掌握。但玉雲並非無感,而是深受傳統觀念籠罩而壓抑自我。直到瑪莉闖入玉雲的世界,才讓過去所堆砌的自我安慰瞬間崩毀。

正如前述,大胃因瑪莉而陷入瘋狂,將牠視為一切。瑪莉的地位搖身一變成了大胃心中的第一順位,這讓玉雲相當吃味,更讓她無法忍受的是,除了必須依順大胃外,更得依順瑪莉。

害怕狼狗卻被逼迫照顧瑪莉,因瑪莉而受傷卻被丈夫質疑,除家中被瑪莉搞得一團亂,還受丈夫摑掌受氣。但這麼個幾掌摑醒了玉雲,她總算看清了丈夫虛偽的本質,不過她仍抱著一絲絲希望,給大胃最後的機會:「愛我?還是愛狗?」

如同《玩偶之家》的娜拉,玉雲選擇出走,自我解放,不再受男性霸權枷鎖,坦然正視真正的自我。諷刺的是,玉雲最討厭的瑪莉,卻是讓她從封建束縛的牢籠中掙脫,擺脫丈夫的控制,得到個人自由。

 「玩偶之家」的圖片搜尋結果 

 

正如余順琪在《台灣文學評論》的文評,黃春明的作品以鄉土的精神、現代的技巧描寫時代變遷中小人物的悲喜、辛酸、徬徨與從俗,充分展現了「民族意識圖像」。

文學是社會心靈的最佳表現,黃春明以小搏大,透過小人物的瑣碎民間故事進行辯證(陳芳明,2011),批判城中爭名逐利、嚮往美國的崇洋之輩,期望台灣人突破幻影,脫離美國施展經濟領導的霸權,發揮自主命運的力量。


 

參考資料

 

l   余順琪(2008):論黃春明小說中的反殖民主題。台灣文學評論,82期。

l   李新永(2013):淺談易卜生對中國的影響——以《玩偶之家》為視角。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531頁。

l   李繼紅(2005):英語名字的文化內涵初探。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23期,P124 – 127

l   胡欣華(2010):取名用字選擇角度原因考究。曲阜師範大學文学院語文學刊,20期。

l   黃春明(2000):兒子的大玩偶。臺北:皇冠文化。

l   陳芳明(2011):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

l   張學謙(2009):請問芳名──命名的語言文化教學。國立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l   魏洲平(2006):歷史縮影《殘荷圖》。魏洲平的博客:藝林寫真。

l   Harold R.Isaace(2004):族群。臺北:立緒文化。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錄取中學教甄/ 征戰考場篇 PART3. 三折頁 自傳

真心話篇/ 要不要讀政大? 校系優劣勢比較

錄取中學教甄/ 征戰考場篇 PART1.筆試